CCR5的三维结构及其对于艾滋病毒感染机制研究的意义 吴蓓丽 博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人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HIV)的危害众所周知,人体感染该病毒可能导致艾滋病的发生。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迅速发展成全球规模的流行病,已导致全球约三千万人死亡。艾滋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第一步是病毒与细胞的膜融合,这一过程由病毒表面糖蛋白gp120与细胞表面的受体CD4以及共受体CCR5或CXCR4共同作用完成。为了阐明艾滋病毒侵入细胞的分子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过努力,研究人员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其中包括gp120与CD4复合物的结构解析,但是由于共受体CCR5和CXCR4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膜蛋白家族,其结构解析极具挑战性,因此这两种共受体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一直未能被明确阐明。
我们希望通过解析这两种共受体的三维结构,从而深入理解艾滋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分子机制。六年前,当我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Stevens教授的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就开展了相关工作。在Stevens教授的支持下,我于2010年成功解析了人源CXCR4受体蛋白与两种配体的复合物晶体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2011年,我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组建研究团队,在药物所的支持下继续深入该项研究,进一步探索CCR5的三维结构。由于仅有少量CCR5抑制剂被成功研制,因此与其它结构已知的G蛋白偶联受体相比,CCR5的结构解析更具挑战性,但是,CXCR4结构测定的成功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了在CCR5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在Stevens教授和赵强研究员的帮助和支持下,我的研究团队在CCR5蛋白的表达、纯化和结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与蒋华良、柳红和谢欣三位研究员的研究组在计算机模拟、化合物合成和药理功能筛选等方面开展合作,最终成功解析了CCR5与一种抗艾滋病毒药物——马拉维若复合物的蛋白质结构。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获取了两个重要的发现:首先,解析CCR5和CXCR4这两种共受体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艾滋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分子机制,以及决定病毒蛋白gp120结合的各种因素。人体内蛋白质的神奇之处在于,即使是极少数氨基酸的不同,也可能显著影响蛋白质结合区域的形状和分子识别能力。比较CCR5和CXCR4的结构,我们发现这两种受体分子的配体结合口袋在电荷分布和空间位阻等性质上的差异,可能是艾滋病毒对共受体具有选择性的主要原因。此外,CCR5的结构揭示了药物马拉维若在受体分子中的精确结合位点,该结合位点与公认的gp120结合位点不同,因此,马拉维若可能是通过间接机制抑制CCR5与艾滋病毒的结合,即不直接与病毒竞争结合CCR5,但通过其与CCR5的结合改变CCR5的分子构象,使其处于艾滋病毒非敏感状态,从而实现阻断CCR5与病毒结合的功效。CCR5与配体的相互作用模式,及CXCR4晶体结构信息,为研发抵抗不同类型艾滋病毒感染的新型药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CR5的研究获得了来自科技部“973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同时,我衷心感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所有同事给予我们的巨大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一重要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