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制药经理人》全球制药50强名单出炉
生物制药行业颠覆性的市场变化已成事实,但是,一些公司仍然应付自如,经营业绩出现了可喜的增长,这是因为它们对仍然处于高位的产品库存、生产过程以及知识产权实施了有效的部署。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一些不确定因素已经促使大药厂进行内部整顿,主要就是在研发成本上一改以往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以应对医疗保健改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与以往一样,《制药经理人》2013年对全球前50大制药公司排名。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全球仿制药公司受益于创新性的产品多元化组合,在处方药领域取得了成功:梯瓦紧随礼来之后,距前10大药厂仅一步之遥,而兰伯西首次进入前50大药厂榜单。 总体而言,只有相对较少的制药公司受到了专利失效风潮的影响。过去几年来,专利失效对行业疲软的销售业绩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百时美施贵宝,它在全球处方药销售额上下跌到了第17位。 另外,制药行业令人惊讶地缺乏集中度较高的市场支配力。自从《制药经理人》2000年开始编制50强榜单以来,一个从未改变过的事实是,前10大药厂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一直不到50%(2012年它们所占的全球市场份额为42%,2007年时为43%)。即使是在专利药品市场上,大药厂的核心竞争力即前10大药厂占据的份额在2012年仍然保持在52%,这一水平与2007年相当。 五大趋势主导业绩 为了确定哪些因素在影响这些数据,《制药经理人》将前50大药厂作为一个组别进行研究,并与50强以外的制药公司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五大趋势造成了它们目前的销售业绩: 第一个也是最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美国市场的萎缩,这是50多年来的第一次。这种萎缩不仅是因为几只年销售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失去了专利保护,而且还因为付费人对医疗补偿、监管部门对新药审批的审查力度越来越大。制药行业的负增长是由少数制药公司推动的,它们之中的每一家公司都由于主要产品专利到期而损失了50亿美元以上的收入。 在2008~2012年的这5年时间里,美国市场就出现了14家这样的公司:辉瑞、葛兰素史克、武田、默沙东、强生、百时美施贵宝、阿斯利康、诺华、赛诺菲、礼来、森林实验室、勃林格殷格翰、卫材以及罗氏。 对这14家公司来说,2012年与上年同期相比,收入萎缩了近10%。剔除这些公司,我们看到,在前50大药厂中,其它药厂在美国市场上的增长业绩比上年略高。因此,这14家公司在制药行业遭遇了首当其冲的损失,而50强中的其它药厂表现还算不错。此外,50强以外的600多家公司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50强。从许多方面来看,出现这样的增长速度并不让人感到奇怪,这是因为与50强相比,它们是从较小的收入基数起步的,其中一些公司从新推出的仿制药中获得了新的收入,而那些面临专利失效的大药厂则为此付出了代价。 第二个趋势是欧洲经济衰退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到,欧洲制药市场呈现了零增长的局面,而不是彻底的萎缩。在5个主要的欧盟国家,制药行业落后的表现更多的是因为紧缩和政府出现了财政问题。在这些国家,独家销售权丧失之后的专利失效没有对制药公司的销售收入产生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品牌产品的收入保有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市场。在5个主要的欧盟国家中,许多制药公司仍然从专利失效的产品中获得了巨大的收入,这是因为政府对专利失效的品牌药和仿制药制定了医疗补偿政策。 不过,随着政策的改变,过去5年来,这种补偿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专利失效的品牌药销售收入明显下降,新的专利失效产品在销售收入上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因此,在欧洲国家,制药行业的表现要略好于美国市场,销售相对平缓,呈现了零增长的局面。而一些制药公司再次助推了整个行业停滞增长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诺华、辉瑞、赛诺菲、默沙东、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和武田的销售业绩进行分析发现,作为一个群体,这7家公司在2012年下降了近6%左右(图2)。这7家公司仅仅在欧盟市场遭遇的专利损失就超过50亿美元。进入50强榜单的其它制药公司与2011年相比实际上有所增长,2012年的增长率近3.5%。这一增长率也要高于在50强榜单以外的所有其它公司在欧洲市场上的销售增长。这些剩余的公司由大约1600家规模较小的公司组成,它们遍布所有5个主要的欧盟市场。 第三个趋势是在另外一个领先的成熟市场日本,可以看到该市场出现了更加积极的增长势头,尽管这种增长率只是较低的个位数。日本政府每隔一年对制药产品实施强制性降价使得日本制药市场表现出锯齿形态。不过,对专利失效后收入损失接近50亿美元的5家公司(辉瑞、默沙东、赛诺菲、日本住友和卫材)的销售业绩分析显示,50强榜单中其它公司的销售业绩略高于这整个群体。而50强榜单以外的其它公司表现甚至更好,这也是因为它们的收入基数较小。 日本市场为这些公司提供相对较高的增长率,部分原因在于,它们新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着更好的表现;在日本目前的国民健康服务价格控制体系下,对受到专利保护的品牌药采取较低幅度的降价政策。日本政府在每隔一年的4月份实施5%~6%的降价措施。2010年,修订后的政策对受到专利保护的品牌产品提供了较低的降价幅度,而对专利失效产品和仿制药的降价幅度要大得多,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大了专利失效产品的压力,而对那些原研药公司来说则是一大推动。与以往相比,许多原研药公司更加愿意尽早在日本市场推出它们的新产品。疫苗则是另外一个亮点,日本政府对免疫接种和扩大接种范围提供了更大的支持。 第四个趋势是,对那些承诺要在新兴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公司来说,新兴市场强劲的经济增长平台有助于为这些公司提供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图4)。并不是所有前50大药厂都在参与新兴市场;而在这些市场参与竞争的公司销售业绩一直呈两位数增长。在前50大药厂中,许多公司同时在销售原研药和品牌仿制产品,因为过去5年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速度异常强劲。 然而,虽然许多新兴市场有望为这些公司的销售提供持续性的两位数增长速度,但它们从中获得的好处仍然无法抵消它们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更加疲软的销售业绩。 《制药经理人》对在新兴市场销售药物的前50大药厂的销售业绩与所有其它公司进行了比较。前50大药厂主要销售创新品牌药和品牌仿制药,过去5年来,这两个领域的年增长率一直接近10%。在50强榜单以外的制药公司主要销售品牌仿制药和常规仿制药。“其它产品”类别包括疫苗、OTC药物,以及诸如顺势疗法药物或传统中药等产品。对在50强榜单以外的制药公司来说,所有这些产品领域的增长速度一直非常强劲。 对前50大药厂的销售业绩产生影响的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趋势是,它们正在远离对合并、收购和剥离行动的依赖,来取代或充实它们自身的有机增长。自从本世纪初以来,制药行业巨型兼并的步伐已经开始放缓——辉瑞/法玛西亚(2003年),赛诺菲/安万特(2004年),罗氏/基因泰克(2009年),默沙东/先灵葆雅(2009年),以及辉瑞/惠氏(2009年)。2011年赛诺菲收购健赞可能是最后一次巨型兼并行动。 展望未来,虽然成熟市场国家的制药行业销售增长正在放缓(与历史增长率相比,这一趋势因为新兴市场越来越大的支持力度而逐渐得到缓和),但疲软之中仍然存在一线希望。去年,美国批准的新分子实体(NME)药物数量要大于1999年以来的任何年份,维持了2011年开始新药获批数量反弹的趋势,并且这一趋势似乎将会继续下去。 正确的模式? 在50强中,前10大药厂的座次相对稳定。在这一群体中,许多大药厂对制药行业整体缓慢增长的表现产生了主要的影响。目前,人们正在围绕“通过替代性经营模式来推动行业的未来发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上述这些事实也为这种讨论提供了见解。随着制药公司都在寻求填补“重磅炸弹”药物失去专利保护后的产品组合空白,大多数公司发现,它们需要在专业领域里拥有几只中等销售规模且对确定的疾病类别具有很好治疗效果的产品,这是因为在小分子、初级医疗保健市场上,制药公司研发的新药要与现有的医疗标准相比拥有优势,变得越来越困难。 专家推动型市场的优势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对那些一开始在医院内使用的药物来说。无论这是否制药公司近来的一个战略选择,或者它们是否属于少数几家已经开始参与这一领域的公司,专业特色似乎很适合当前的市场环境。 除了战略选择以外,制药行业未来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还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包括世界各地为制药产品买单的付费人是否以及如何做好准备,是否买得起新一波面世的创新产品,这些产品来自于科研人员对分子生物学和疾病的遗传起源更好的了解。反弹的迹象正在出现,因此,不要被制药行业目前全行业的增速放缓所迷惑。这是一个周期,这个周期终将结束。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3-06/05/content_193286.htm 请问生物制药领域目前的国内情况是怎样的?我考博想转生物制药专业,目前的专业是计算化学,方向是酶催化机理理论研究,谢谢请指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