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d111 发表于 2015-11-4 21:04:57

分子性质对药物杂泛性的影响

药物的杂泛性(脱靶效应?可能导致毒副作用的产生;高的脂溶性(AlogP)与药物杂泛性有明显关系,早在1893年Charles Richet就提出“水溶性越好,毒性越低”。
作者关于控制药物杂泛性的观点:
1、使用基于片段的方法筛选出hit苗头化合物;
2、根据经验规则,如辉瑞3/75规则(logP<3,TPSA>75),GSK的4/400规则(logP<4,MW<400)或MPO score等,从设计出的化合物中选择需要合成的;
3、合成之后。根据LLE(LLE=pIC50-clogP)或者LELP(LELP=lop÷LE,其中LE为配体效率)

PS:个人感觉很多设计的如中枢系统药物等一味追求脂溶性(血脑屏障穿透能力),而忽视了毒副作用等。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原文献Tarcsay A, Keserű G M. Contributions of Molecular Properties to Drug Promiscuity: Miniperspective.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3, 56(5): 1789-1795.

xufund 发表于 2015-11-5 21:01:39

谢谢分享:)

天理-小新 发表于 2015-11-6 13:04:53

药物总得要有效吧,如果药物达不到病灶,发挥不了作用,达不到最低有效浓度,也无效。只要能有效控制毒副作用,药物浓度在治疗窗内,就可行。在药物设计阶段,是主要首先考虑的是保证药物有效,而其毒副作用,只有进入动物或临床,甚至上市后才知道,在药物设计阶段很难控制,并非别人不考虑。就像在药物设计时,采用一系列经验规则(五规则)一样,只是为了提高成药的可能性和概率,而违反经验规则的药物多得是了。毕竟,当下药物的开发还处于试错阶段。

北京-构效 发表于 2015-11-6 19:21:29

个人认为药物研发是个平衡的过程,就有限资源和资金投入的公司,在最初药物设计的时候,物理化学性质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好的药物分子设计者应该知道这些物理化学性质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提高成功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子性质对药物杂泛性的影响